7月6日—7日,“看重慶鄉村建設如何補短板”理論調研組走進榮昌,聚焦“鄉村軟件建設”主題,調研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、均等化以及鄉村善治等情況?! ?/p>
6日下午,調研組來到清江鎮河中村便民服務中心,這里集納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、鄉賢堂、農家書屋、愛心超市等服務載體。“現在水電路氣網不僅進了村,農民看病有了簽約家庭醫生,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;孩子上學方便了,農村老人基本實現了互助養老、小院管理引入了物業公司……”聊起河中村的變化,清江鎮黨委書記王利亮很是自豪。
7日上午,調研組又來到昌元街道虹橋社區蔡家壩,32個草莓大棚一字排開,蔚為壯觀。農田旁,白墻灰瓦的農房錯落有致地分布著。據悉,虹橋社區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通過“1+N”模式帶動村民清理庭院垃圾、整理硬化陽溝、定點圈養畜禽等。同時,圍繞“庭院美、居室美、廚廁美、身心美、小院美”定期開展評比,讓群眾在“比、學、趕、超”中自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,以小家美推進全村美。
“共建三美小院,共管唐家院子,共享美好生活。”走進萬靈鎮玉鼎村唐家院子,鄉村治理的標語引人注目。萬靈鎮黨委書記皮勇剛說,為有效開展鄉村治理,近年來該鎮結合實際,把農村院落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位,探索出了“3391”鄉村善治體系,其最大特點是充分體現了村民的意愿,“村民的事村民自己說了算”。
參觀調研幾個點后,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、副教授廖明輝深有感觸,他說:“村民是鄉村建設的主角。因此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均要突出黨建引領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,既尊重村民意愿,又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,提升他們的獲得感、自豪感和幸福感。”他認為,鄉村最突出的“短板”是人才短板,市級層面應加緊實施鄉村振興(鄉建)人才培育計劃(工程),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要從人才發展,培育、選用、提拔、待遇保障全過程規劃,為全面鄉村振興培養一大批懂農業、愛農民、愛農村的人才隊伍。
市農村社會事業工作專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近年來重慶通過加快軟件建設,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。比如農村教育方面,全市鄉村辦學條件顯著改善,建成寄宿制學校1001所,全市中小學校舍標準化率達84%;農村醫療衛生方面,基本建立縣、鄉、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,全面建成“農村30分鐘、城市15分鐘”醫療服務圈,同時建立完善了多重醫療保障體系,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,村醫執業(助理)醫師比重上升到25.7%;農村養老服務方面,村級互助養老服務網點加快建設,鄉村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完善,農村基本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;農村公共文化方面,鄉村文化館圖書館覆蓋面逐步擴大,農村文化體育廣場和體育運動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,“一村一品”鄉村文化活動品牌達300個。
“接下來,全市將加快鄉村軟件建設,推進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。同時,發揮黨建引領鄉村善治作用,激發更多農民主動投身鄉村治理,加快實現農村美、農業強、農民富的目標。”該負責人說。